2013年1月26日星期六

20130119_Andy Warhol 15 Minutes Eternal

Andy Warhol 15 Minutes Eternal.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

Andy Warhol (1928-1987) 是出生美國賓夕法尼亞的當代藝術家,亦是推動普普藝術(Pop Art)的殿堂級人馬。隨了今次在香港藝術館的展覽,早年在Elements 亦有過小型展覽。去年成中富豪就曾以一億三千多萬投得其畫作《毛澤東》,位於中環的Gallery亦曾在舉辦Andy Warhol展覽開始前就已被搶購所有展品,可見Andy Warhol是當代炙手可熱的藝術家,當然這也是因為在貼金年代展現lifestyle的大流。



中學時代開始就特別喜歡pattern的構圖,也愛鮮明對照的顏色。由小至記事簿、file、印圖tee、拼圖、插畫,乃至家居擺設,這些年在一般商品都看到的風格,源來有自,可見Andy Warhol對現代藝術的影響潛移默化且無遠弗屆

AndyWarhol 最出名的作品是1962年《金寶湯》以及後來1967年《瑪麗蓮夢露》。
不過,我最喜歡的卻是他於1966年在Leo Castelli Gallery展出的壁紙《牛》,那種顏色搭配的搶眼程度就是會吸引你眼球。

Andy Warhol也許是首個表示他為自己能畫得像個機器一樣而高興。他大部分作品也展現強烈的重複性,猶如幻燈片,於是你不會再注意他到底在重複什麼,而是重複所展現的美及重複背後的意念為何。

在重複的過程,事物的特質愈見明顯,愈易捕捉,一如瑪麗蓮夢露的一抺烈豔紅唇。鮮明的顏色加上重複性,就帶來了攝人的震撼力,而且暗藏殘留的餘香餘韻,揮之不去,那影像在你離開畫作以後仍在眼前若隱若現。

或許,「重複」是mass production的精髓,也就是我們的時代精神。由美國崛起開始,資本主義抬頭,我們有哪一天的生活可曾脫離mass production?哪怕一天都沒有,由我們所買所用,乃至所作所做的一切,都投進了這個時代最擅長的mass production之中。這亦解釋了Andy Warhol以平常物為作品主題的意義,因為mass production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無孔不入。

沒有內容,只有形式?或許,Andy Warhol也在這中矛盾之中打滾著,他在作品中既展示了時代精神,擁抱消費主義;同時亦用作品告訴我們,在了無生趣的重複」底下,仍然有變化的空間及新的樂趣,而呈現美之餘,我們亦看見了事物的本質 既是不可抗拒的美,也是當代的空洞。

一個成功的人,尤其是從事創作的人是因為他們總是走在時代的尖端,而且總是看到大眾不能看到的。Andy Warhol顛覆了傳統對藝術的看法 脫俗、清高、華麗、優雅、別具一格。一直以來,愈看不懂的,我們愈喚作「藝術」;而愈是清貧的,就愈跟藝術家的形象吻合。

Andy Warhol卻說:making money is art, working is art and good business is the best art。他捨棄了藝術的高級,模糊了通俗與高尚的界線,努力把藝術商業化,圖要把錢跟藝術掛鉤。

於是,藝術在他手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平庸的我和你都可看懂的,這是對mass production的致敬,因為平庸就是平等的起步。你用的LV跟我用的,沒兩樣;你用的iphone跟我用的,也沒兩樣。一致,是否就是一種和諧美?

是次展覽除了展示他在印刷、攝影和繪畫等多元媒體的完美結合,也有一角是銀色造型、仿照他60年代的工作室The Factory而成,內裡播放著他拍攝的電影。他的電影大部分以冗長見稱,而且都是較寫實的史詩式記錄片,例如Sleep就是拍一個詩人長達6小時的睡眠狀態,Empire就是拍攝帝國大廈在8小時內的變化等。對靜物的拍攝也就是平面作品在時間上的延伸,他追求的是藝術的純粹、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在時間流逝中所產生的微小變化。

“If you want to know all about Andy Warhol, just look at the surface of my paintings and films and me, and there I am. There’s nothing behind it.” 坦白如此。 

俗,也罷。平庸,也罷。商業,也罷。
能走到顛峰的人和事,總是備受爭議,從未休止。
潮流來又去。惟有屹立不倒的成了經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