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 Tod in Venedig by Thomas Mann in 1912
適逢1929年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寫成《魂斷威尼斯》一百週年,漫步文化出版了《魂斷威尼斯》的百週年紀念版,分別有兩個不同封面的版本,皆以書中的美少年為封面,一個是以灰沉底色襯托美少年的側面輪廓,另一個是以柔和粉紅色為背景下文質彬彬西裝筆直的美少年,同樣把對「美」的渴求展現無遺,卻又以相反的色彩呈現出不同的生命基調。此書亦曾於1971年被意大利導演拍成電影。
本書講述一個知名作家阿申巴赫,因為背負著家族名望,以及一身才華成就,有生以來都為鞏固已有的默默工作,甚至過度耕耘,為了要稍為逃出那點遺世獨立、對消遣的排斥,以及精神的囚牢,他圖放下一切展開一次「離開」的旅途。出於作家的敏銳細膩,旅途中的少少偏差本來已夠令他回過頭去。然而,他卻在威尼斯的旅館遇上美少年,此後,即使有什麼險阻,都擋不了他,他不願離去,直至死亡悄悄走近,他已無力掙脫,一如燈蛾撲火,死於絢爛燈火迷夢中。
托瑪斯曼把阿申巴赫作為一個作家的思潮澎湃、作為一個戀人的情緒起伏、對美少年追求的內心掙扎描寫得有如精雕細琢,所有內容都不過是阿申巴赫的思想、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但卻又如此淒美,如此扣人心弦。
即便阿申巴赫從初始懷疑的偷看,到欲罷不能的跟蹤,由頭到尾,阿申巴赫都沒有跟美少年談上半句話,全程都只有愛情中最令人細細回味的四目交投眉來眼去,甚至讀者會懷疑,那些所謂的眼神對話是否不過是阿申巴赫自己想像出來。
一個身份顯赫的人,在戀愛的迷幻中全然放棄了理智,徹底融化,覆水難收。
沒有激情,只有痴想。但,誰敢說這愛情故事不性感?永遠不去做的事情才是最刺激的,永遠不去碰的人是最耐人尋味的,而最撩人的吸引力來自從未相遇的兩極。從來,「美」既是熱熾的渴望,也是走到枯萎的奮不顧身,繼而是步向死亡的粉身碎骨。小說捕捉了最真實最美的愛情片段
— 曖昧,彼此探詢,互相辨別,每個舉動皆有意。
有人把此書評價為同志小說的代表作,這似乎略為膚淺。對「美」的追求,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亦超越了性別的界限。或許就是柏拉圖所說的年長智者與形體動人的美少年是最完美的湊合。
又,撇開對「美」的追求,小說本身就揭示了多重人性的矛盾對立。一個老之將至的人邂逅青春少年,除了對「美」的追求,也是年華已去的哀愁,一方面蔑視裝年輕的舉動,另一方面卻又不由自主排拒年老。同時,也顯示了外表循規蹈矩的生活與內心情感放縱的極端,平衡點在哪裡?生與死、靈與肉、形體的美與精神的美、具體與抽象,從來皆一線之差,迷迷離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