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20130703_《中國合夥人》(2)

跳出民族的框框,甚至脫離年代的束縛,《中國合夥人》是一種無論發生在哪時哪地都讓人喜歡的勵志故事,講友誼、講愛情、講成長,因為它是你跟我的故事,每一個人的故事,至少你在裡頭瞥見自己的影子,或更多是身邊人的影子。

電影中,他們三人曾極力爭取把公司上市,但現實中他曾多次表示後悔把公司上市,因為給資本主義綁住了,每年要令公司至少有兩成半至三成的增長,諷刺的是這是一個教育產業,多開幾間新校並不意味真正的發展,他亦坦白承認上市的決定裡頭並沒有為民族爭氣的考量,而三人都說事實上他們的關係比電影中更為糾結不清,只是電影優化了現實。俞敏洪現時每晚仍要服用安眠藥,可見追夢可能是條不歸路,途中的淚水比笑聲要多很多。

孟曉駿在戲中有一段讓人特別深刻的對白,「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變,改變身邊每一個人,改變身邊每件事,唯一不變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勇氣,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改變世界」。這是年輕人的話,經過人生一連串的跌宕,我們會如戲中多次問:究竟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而更殘酷的是,我們最後連提問的勇氣都失去了,甚至我們心底已篤定成功的理由,好可能就是因為世界成功改變了你。在大時代之下,個人能堅守多少自主?成長的殘酷不只在於毀滅自我,而在於接受更骯髒的自我。

其中,佟大為的戲份似乎最少,角色最為不起眼,不過,我想陳可辛該是非常喜歡這角色,由髮型到眼鏡都十分陳可辛,與其說喜歡,不如說是羨慕。佟大為的角色是大部分人的寫照,那些最早懂得青春浪漫熱血的人,不過現實的浪一覆過來,他們卻是最早給世界同化、最早看透世情,他們不會給自己折騰矛盾的機會,就把心中那團火熄滅了。

戲中他其中一席話鑽進我心底:以前要過跟別人不同的生活,現在才知別人過的才是有價值。曾幾何時,你我追求理想時,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異常勇敢獨特,可是幾經波折,兜兜轉轉,殊途同歸,我們最終還是甘於樂於當個求溫飽安逸、上班下班、相夫教子的平庸人生,甚至更埋怨比人多走歧途。這讓我想到自己,我看不起但同時卻又羨慕這種人,因為我永遠不能成為這種人。幸而,電影還是鼓勵追夢的人,不要被世界改變,也不要把皺紋刻在心上。

陳可辛在《中國合夥人》善用一首首曾經大熱卻從不過時的流行曲,把觀眾帶入不同年代的狀態。戲中的音樂橫跨差不多七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曲,Peter, Paul & MaryLeaving on a jet plane/ 齊秦的《外面的世界》活活說明了一代想要出走又或被留下來的人的心態,Beyond的《海闊天空》正正表達出追尋理想箇中的矛盾艱辛,重唱《光陰的故事》作為電影的主題曲更是適合不過,時光流逝,誰能抵擋?

陳可辛所做的,勝在他夠地道,他選的都是兩岸三地好幾代人都耳熟能詳的代表作。他說得對,就算這些歌曲的版權再貴都值;流行音樂作為一種集體的情感形式,就是有這種力量,音樂包圍著你,讀著螢幕上的每句歌詞,都令人再三細味,完全投擲了自己的感情。
 
 
光陰的故事
春天的花開 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 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光陰它帶走四季的歌裡我輕輕的悠唱
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裡 它天天的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的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發黃的相片 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
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裡繽紛的書籤
刻劃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三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
遙遠的路程 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
再次的見面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舊日熟悉的我 有著舊日狂熱的夢
也不是舊日熟悉的你 有著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20130703_《中國合夥人》(1)

如果一個電影,它讓你走出電影院後,感到充滿力量,並一直有種情緒在裡頭繞,那就是成功。

陳可辛回來了,說回來了是因為我覺得他重拾他最擅長的事。有人說《中國合夥人》是新版的《風塵三俠》,回顧青春,致大眾也是給自己青春的情書。而我最喜歡他的作品,也是香港人普遍熟悉的《金枝玉葉》、《甜蜜蜜》及《如果﹒愛》。

《中國合夥人》(American Dreams in China)說的就是改革開放後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夢,而當時的中國夢就等同出國夢、美國夢。他們想像中的美國,自由平等,可能比現實中的美國還要好。
電影把那一代的迷茫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們迷信改變就必然是美好,是勇氣的表現,不為什麼,只知要走出去,是崇洋的心理?總之,能出去的就是優秀。戲中一句 “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 正正表現出中國與世界接軌途中的衝擊、矛盾、融合、檢視。

中國人一直都沒有那種心裡壓根兒渴望的自信,西方人的自信,只知把心裡頭的一切抑止著,什麼都要忍,主角成東青(黃曉明 )就是最好的示範,但電影裡頭並非要批判這種傳統典型的中國智慧,反而最後給予嘉許。

電影用出身農村的成東青與精英知識分子的孟曉駿(鄧超 )帶出中國社會上土鼈與海歸派的強烈對比。海歸派最早帶著光芒,勇於發言,敢於改變,一如戲中的孟曉駿,矢志要到美國幹一番大事,終歸只當上個侍應,消磨意志,被迫回來投靠他一直沒有看上眼的成東青,當上老二。

相反,成東青帶著一貫農民的能耐,在好友之間一直卑微,卻總是在最艱辛的時刻,最為耀眼。就在一次又一次被拒絕於美國大門外,更因私補而被北大開除,卻令他留下來為中國的莘莘學子補英語,幫助他們出國,要不是這樣一個時勢,走投無路,造就不了新夢想的董事成東青,演活了今天在中國帶領民企的當家。

其中一幕,王陽(佟大為 )婚宴後,三人已因合夥的問題鬧過翻天覆地,孟曉駿成東青說了一句「我知我是自私,至少我承認」,正道出中國人的典型性格,把話說得漂亮,什麼都說是為家為朋友,並把之視為克己、犧牲,盤踞道德高地。因此再崇洋,骨子裡,血液裡,難改民族性。也因此,有人批評這根本是個推崇中國式成功的故事,中國人的劣根性終壓倒西化,在結局中勝利了。

當然,電影是電影,現實中的主角,中國最知名的出國培訓學校新東方創辦人俞敏洪卻不希望自己的故事被拍成電影,直指現實比電影更為殘酷。如今,俞敏洪已是於2011年榮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榜,在《財富》2012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商界領袖排行榜榜上有名,告別昔日唯一被留下來的農村小子。不過,鏡頭前的他仍帶種或真或假的謙卑,似是有所保留,有話不能說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