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5日星期日

20130825 《分手》



聽海雅谷慕。發作。有感。

分手。
有時,我們以為是兩隻一直相連緊扣的手要分開了。


其實是,握得太久,兩隻手已變成一隻手。
因此分手時,手自我分裂了。





送你一首張震嶽的《分手吧  》!

寫一封沒有地址的信 想寄到妳的心裡
告訴你漸漸變淡的愛 妳是否曾經注意

過去的美麗日子已經不在 我還在傻傻地找尋
也許妳想要說但說不出口 我知道妳想說

分手吧 我們 分手吧 不要再騙我說你還愛著我
你我的夢 彼此的不同 就算是當作一時糊塗愛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hTHm5CKtSI

20130824 《異鄉》

 

每次到master的orientation,都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失落與莫名的焦慮。其實所謂的每次,就是第二次,上一次就經已是三年前,箭速的。
 
當我在大講堂內,看到魚貫進場的non-local students,好像一浪接一浪湧入的海水,把本來寥寥幾十人的大講堂填滿。你目瞪口呆,幾秒鐘,定下神,方才醒覺:原來我在自己的土地上嗎?
 
我想像得到,他們在哪裡都不曾有這種強烈的異鄉感,因為他們到哪裡去,在世上每個角落,都是鬧哄哄的一大夥人。


 
最悲哀的是,從前,老師問班上沒有人不懂廣東話?那就說廣東話。現在,老師會問這裡沒有人不懂普通話?那就說普通話罷。直頭是徹頭徹尾無可反抗的壓倒性勝利。

我無意抹黑中傷誰,只想要回我心目中的土地,不至成為家中的異鄉人。

20130824 《誰痛》

最後還是去了,那個在JCCAC的名為「餘興」的畫展。本來是因為leaflet上的文字而動容:我們熱愛藝術,但我們需要努力打拼,上班工作之餘,更要善用餘暇,有正職旁身,才能繼續創作。

但去過後,又有點失望,更準確應該是失落。因為那群善用餘暇的上班族,其實大部分都是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於是,我不禁質疑,其實他們所謂的「餘興」,有多「餘」?多半是他們自己都分不清,哪個是正職,哪個是餘興?

問題來了,那個工作中未能盡興地畫心中所想,還是那個工作中根本不能畫的,相較之下,誰痛?誰又是真正的餘興?

20130822 《何謂Consent》

前晚的哲學課,終於由遠古說到近代,在討論經驗主義時,免不了提及政治。講者就舉例說,如果兩個無能的人參選,我們只能選一個比較沒那麼無能的,這其實亦算不上是同意 (Consent)。突然有同學反應強烈,說講者太政治化,有影射成份,更問講者能否說他是無能的。

確實令人驚訝,本以為有興趣研習哲學的人都是思想開明的,幸好這裡是哲學課堂,否則這段又要被人放上youtube了。講者處理得體,亦幸得正義同學出口相助,說很想繼續課堂,兩位偏激的同學始離開。

其實,對知識的研究再專業高深也好,如未能把知識內化,明白其真諦,亦徒然。哲學的本義並非提供一種看法或觀念,而是要我們知道世上有很多可能性,亦有很多種思考的方法。

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20130820 《不再流行的流行曲》

讀著陶傑,有篇特別入心入肺,說起流行曲。他說現時的流行曲,題材太窄,認同不過,唱來唱去都是玩泥沙式的分手和小雞小鴨般的膚淺少年情。

流行作曲家哥斯迪羅(Evis Costello)說,創作流行曲只有五種主題:1) 我要離開你, 2) 你要離開我, 3) 我想要你, 4) 你不要我及5) 我信仰一些什麼。

只有最後一種是與愛情無關,卻是這種歌曲才能提升歌者的品味層次。不再「談情」,改為「言志」,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如John Lennon的<Imagine>。現在的流行曲隨生隨滅,方聽方忘,個人和社會也沒有什麼信仰。

我已不能回到過去,只能挑那些不再流行的流行曲,但他們卻是不老的,長青的。

我覺得唱卡拉OK讓人最享受的地方,不是滿足表演慾,而是你能把歌曲中的思想,透過讀著熒幕上的歌詞,投擲情感,轉化成歌聲,然後把周圍的空氣連自己都融化在那片音樂裡,好像擁有切換空間的能力。

愛情的而且確是流行曲的一大題材,卻不是唯一。
一如人生,愛情不過是一部分。

20130820 《好翻譯》

真心覺得這節是好翻譯。Simple but beautiful =]
最重要的是,說了我的心底話。

“I pushed it to the back of my mind and simply assumed that it would occur of its own accorded at some time in the future.”

「我一向不把結婚放心上,只知將來緣之所至,水到渠成。」

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20130818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Occupy Wall Street and the 99%]

I’m not that sure how far the Occupy Wall Street has gone right at the moment. I was touched when I got a glimpse over the description when I bought this book a year ago. It’s just more than a record of a movement. And I especially, love the book title –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Occupy Wall Street and the 99%].

After reading, one thing for certain, at least many messages and invaluable human natures that have to be recalled, have reached many of us, not only the Americans. Most importantly, they have emboldened many who dare not to speak up and stand tall.

I’m not that kind of person who falls blind to worship of everything foreign. Yet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westerners, who are really taking heart and dedicate much to their society, which open a world of possibility.

It’s stunning to find that income of the top 1% grew 275 % between 1979 and 2007 while those in the bottom 20 %, income grew just 18 % during those 28 years. This isn’t the kind of world we want to live in, and it’s we who have to decide what world we do want.

We know we can change it. All the social movements that came along with the Arab Spring have deepened the yearning for a new culture. Our lov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is what defines us as a people.

What we can do are… we march, we chant, we protest, we picket, we sit in… that makes me think of the song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Beyond the barricade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Then join in the fight
That will give you the right to be free!


《筆可能.筆喜歡@ Project_0.99》

終於開了一個月。

感激沿路相助的。點點滴滴的支持,銘記於心。真朋友,不開名了。

我把這個project名為P_0.99,大概是因為與終極夢想還有一大段的距離,俗語有云「十劃都未有一撇」。

這個過程雖有點艱辛,但亦新奇,當然第一步,你要先把卑微的自我放大,漠視別人目光,厚臉皮地有限度地發訊息,但依然被人當作病毒 [想來也好笑 XDDD]。

然後是在台灣嘗試出售產品,不停向朋友洗腦 [對不起],搞網頁後發現自己仍舊討厭電腦,什麼instagram、QR code都是最近才上手的事物……



還認識了日本學生,更發現了台灣的手作班、人才、網頁如雨後春荀…… 香港滯後得多了。最後,還要作最壞打算,就是自己用完囤積下來的簿,活在簿堆。

當然,過程中,你也會遇到「咩你咁得閒?」的回應,不過大部分都是手下留情的,只掛臉上,未有說出口 =] 香港人總認為某些東西是「得閒」 才做的,而不能把這些追求視作生活的一部分,一如認為寫作不是正當工作一樣。

只知自己喜歡寫和畫,若要我做其他工作,會很辛苦,我會做不到,做其他工作賺來的我會覺得不是錢。搞這個當然不是純然為了錢,只是如果有人願意買你的作品,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只有真心欣賞手作的人,才知道背後一點一劃逐筆逐筆的辛勞,以及所消耗的時間與精神。

現實是殘酷的,最重要是見證自己成熟了,釐清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區別。昨天就看到一個名為「餘興」的畫展的leaflet,說得對,我們熱愛藝術,但我們需要努力打拼,上班工作之餘,更要善用餘暇,有正職旁身,才能繼續創作。還有看到自己是蠻認真的,五行還未欠火。

心知肚明,假期以後,一切將回復「正常」,難以繼續維持一日一畫的幸福,或一日一寫的奢侈。老是記住,人生旅途,快樂,並非常態。但正因為不是常態,才見得是快樂。

於筆下,我期待把一切「不可能」都化作「筆可能」。希望今後你們還是我的最強後盾。

https://www.facebook.com/mouearth

《上色》


昨夜跟友人到JCCAC學習黑白照上色,蠻有趣的!

聽說在久遠的年代,畫家在沒有窗的室內素描,就直接在牆上鑿一個小洞,讓外面的景象透過光與影映在對面的牆,把整個密室成為針孔相機。我想,這個大概就是相機最原始的概念,亦是人類對攝影的渴望的最初級形式。

在四十年代出現用彩色底片的照相機以前,人們就是用著這辛勞仔細的工夫,逐筆逐筆塗抹,讓黑白照成為貼近現實一點的彩色照。後來當然是各類相機的興起,致使這種技術失傳,友人說就連這種專用色料也很難在市面找到。

 



當然,我們現在弄的,是逆向邏輯,硬把彩照變成黑白照,然後再上色。有點像畫畫的。「真」與「假」在照片上碰個正著。不過,可能照片上的「真」才是假,因為照片不竟是影像。相反,「假」色彩才是真的,因為色料才是實物。

有幸朋友還找得到真的黑白照,令我們有幸見識幾十年前的大埔是什麼模樣。倒真讓我想起野餐、Beatles、瑪麗蓮夢露、酒廊等懷舊物 =]

千萬不要把一切流傳有緒的輕易否定。
否定一件東西容易,但救一件東西回來很難。
舊事。新人。舊照片。新上色。讓一切值得的薪火相傳。

請別忘記,為自己的腦袋上色,為自己的生活上色!也盡可能悄悄為旁人的生活上色!


 
 

《我》



短小而不精悍。傷春悲秋。

人格分裂,但精神更見分裂。

自卑,但對他人又不見得看得起。

真得要命的透明體。神智清明的造夢者。投入社會的異鄉人。

迷戀電影,留戀文字,醉心藝術,崇敬哲學,仰慕文人的偽文青。

雖然我充滿缺陷,但我還是愛惜現在的我。

https://www.facebook.com/earthofkimmu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異己》


近年都在學些新東西:Yoga、西班牙語、跳舞、哲學、設計、Ukulele……有時是為了突然冒出來的興趣,有時是為了填滿時間(雖然結果是瀉不是滿 =___=),有時是為了超越自己,想要在一個新的園地發現一個素未謀面的自己。而更恐怖的可能是,我嘗試以不同的興趣班暫替著不時換工作的人生。因為心裡還是企盼,過一種滿多可能的人生。

當然,並非每次嘗試都如願地發現一個更強悍的自己,甚至有時失望地逆向地尋回那個骨子裡懦弱自我,但更多時候,繞了一圈方才發現,自己始終如一,因而循環往復的變得焦躁徬徨,掙脫不了昨日的我。有時真希望自己可以擺脫記憶的束縛,分身成散落在不同時候的異己。

 

久而久之,我分裂為二,變成數不清的角色,在數不清的處境中,演出未曾發生的故事,並虛構無數潛在的可能。但這種奢豪背後,其實都不過是希望把經歷過的,以筆與紙之間的運動,記錄下來。

我們都不是十項全能,甚至有時有什麼都不精的感覺,說畫的,比你畫得好的人,比比皆是,說寫的,比你寫得好的,亦大有人在。雖然如此,我只知道,終老最愛都是畫和寫,鐵定的信。

很矛盾。明明不喜歡電腦,只喜歡設計,卻學起平面設計來。因此,感覺只是一半半的良好。上了三小時的平面設計,有點疲累。

我是那種在家裡閑著就有罪惡感的人。生活中經常有快要成碎片的欲裂感覺。一如跳fuse,熱過頭的電燈泡,要碎裂了。
 
我在想,如果當年是修設計的,今天會否很不一樣?因為路一直有點迂迴,好像老是要不做當下的我,要做心目中的我。但能成為心目中的我的那一天是否真的會到來?或是,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追求。Desire=Demand-Need?

好書推薦 ~ 《字型之不思議》@ 我愛字

 


真的不可思議!你可曾想像字型原來有這麼多種?可以如此分類而區別竟是如此少? 我翻著書本,看著每一種所介紹的字型,有些區別是微細得難以察覺。

心中立時只有一種感覺:讓人折服!原來世界上總有人研究著一切極微小、旁人不起眼的東西,而成為專家。

字型出現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國際大品牌的氣勢感覺亦是靠字型所營造出來的。而原來我們常用Microsoft Word的字型用得這般爽,背後就是多這群設計大師,不斷調整,創新。



當然,讀到某些部分亦免不了小悲傷,例如一些優美的古典字型一些大媒體都因其不再流行而不使用,德國便出現了上述的情況。總之,就是感到可惜。不過世間萬物有定時,這些消失了的字型將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不過,最令人敬佩的,還是作者小林章 (Akira Kobayashi),他是在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修傳達設計的。他因為自知對西洋字型認識不足,而到遠洋學習西洋書法及排版,亦因為設計書多以英文寫成,令他讀得很艱澀。最後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仍要報讀語言班。可幸,他最後還是打破了「日本人無法理解西洋字型」的傳統觀念。
 

2013年8月11日星期日

好書推薦 ~《少年維特的煩惱》

原名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是著名德國詩人歌德於1774年發表的書信體小說,轟動一時。《少年維特的煩惱》本身是個悲劇。維特才華橫溢,真誠得帶點天真,輕微憤世嫉俗,因而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青年,遇上迷人的夏綠蒂,二人非常投契,惟夏綠蒂已有未婚夫,兩人終未能開花結果。

在小說的結局,維特走上了不歸路。而在現實,亦掀起維特熱,甚至是自殺潮。也不難想像,文藝復興時期剛開始,滿腔熱血的文藝青年受新思潮衝擊,社會依然是階級分明,青年人心裡自是滿多錯敗。社會總是滯後的,因為社會就是大多數,在大多數人轉變之前,必有無數少數、先鋒在前犧牲成全。

看《少年維特的煩惱》,必明白愛情與相害的共生,有愛必有傷,世界沒有不捱苦的戀愛,不過,還是太苦了點罷。或許,只能安慰說,其實情況已比《魂斷威尼斯》好一點。

2013年8月9日星期五

《舊愛》

何時才算得上真的把一個人放下?
就是當你再看到他時,
不再在乎自己的衣著,
不再介意自己不修邊幅,
不再矯揉的想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
她知道自己老早就做到了。
不過還是頭一趟這麼確切。

最近,她出席好些朋友的婚禮,
想想,要是她跟前度平平穩穩無風無浪該有七八年了。
她的友人們都算是比較幸福,
要不第一個就一拍到尾,
要不對象也不錯,婚禮也算是豪花罷。

當然為人家高興,但也免不了傷感,
她總覺自己與這種平凡安然的幸福不甚有緣。
一路走來,沒有什麼事是較順風順水的。

我們常說,我們總會忘記的。
其實,不。
生命沒有那麼簡單容易的。

曾經有人說過,
舊愛的影子會印在眼膜,
我們只能繼續從這漬印看出去。

無論重逢是否美好,
拋棄或被拋棄的一方都必曾或多或少想像過這個畫面。
腦裡總禁不住泛起了李蕙敏《活得比你好》的音樂,
恨不得如何都要展示活得比對方好的勝利姿態。

可笑的是,
無論隔了多久,
她依然是過得比較潦倒,
顯然不重遇比重遇好。

但,這些年來,
她發現終於她不再介懷。
釋懷。

潦倒又如何?
不再青春又如何?
你是你。我是我。

後來 終於在淚眼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在

《渺小》

渺小,是一個自覺難以逆轉的狀態。
渺小,是一種自愧不如的力量比較。
渺小,是一襲心底深處的反躬自省。

每次看60分鐘時事雜誌時,
都覺得自己很渺小,
而自己所關心的、能力所及的更為渺小。

今集主持訪問了非洲慈愛號的醫護人員。
慈愛號是一首自1978年起航、經常停泊非洲不同港口的醫療船,
船上工作的都是自費的義工。
他們捨棄了美國的舒適生活,
日子都在船上過,甚至決定一輩子都要這樣過。
他們拯救了無數臉上長有腫瘤,
因而被本土人認為是受到詛咒,
過著行屍酒肉的生活的非洲人。

其中一些患者因腫瘤及多次手術,
面目變得有點駭人。
醫護人員的接納包容的眼神,
對他們來說經已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救贖。

感動,
是因為在他們無私的眼中,
看得出人的可貴,人的價值。

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筆下.不下》

不下
數十次數百次數千次想要下筆,
恣意地寫,縱情的畫,
可是不知是什麼原故,
總是擱下了。

筆下
是萬千想像的花花世界,
筆尖往回,筆觸留痕,記憶塗抹,情感鋪蓋,
總是掉不下。
 
於是,
我們總是在非寫不可與完全割捨之間往還徘徊。
看,我們對一切最愛的,都是又愛又恨。
精神分裂。

筆下的世界,
要多闊有多闊,要多深有多深,
要多美好有多美好,要多怨懟有多怨懟。
有時像萬里無雲的藍天,
有時像空曠無垠的大地,
有時卻是逃不掉的深淵,
讓人忘我忘了時間。 

但不竟再愛它,
有時你會痛恨,就算這個世界多美好,
那不竟只是筆下的世界。
但當我恣意縱情的時候,
我又會抗世的問,
哪怕筆下的世界都是現實世界一部分,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看看我們最擅長寫的計劃書、報告、目標、心願、諾言,
到底又有幾多能實現?
我們不本來生來就是寫作能手?
何不就寫點自己愛的?
造夢也好,現實也好,
寫下就好。 

從來就不喜歡說,
只喜歡寫和畫,
更是喜歡筆下的世界充滿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