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星期六

20130119_Andy Warhol 15 Minutes Eternal

Andy Warhol 15 Minutes Eternal.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

Andy Warhol (1928-1987) 是出生美國賓夕法尼亞的當代藝術家,亦是推動普普藝術(Pop Art)的殿堂級人馬。隨了今次在香港藝術館的展覽,早年在Elements 亦有過小型展覽。去年成中富豪就曾以一億三千多萬投得其畫作《毛澤東》,位於中環的Gallery亦曾在舉辦Andy Warhol展覽開始前就已被搶購所有展品,可見Andy Warhol是當代炙手可熱的藝術家,當然這也是因為在貼金年代展現lifestyle的大流。



中學時代開始就特別喜歡pattern的構圖,也愛鮮明對照的顏色。由小至記事簿、file、印圖tee、拼圖、插畫,乃至家居擺設,這些年在一般商品都看到的風格,源來有自,可見Andy Warhol對現代藝術的影響潛移默化且無遠弗屆

AndyWarhol 最出名的作品是1962年《金寶湯》以及後來1967年《瑪麗蓮夢露》。
不過,我最喜歡的卻是他於1966年在Leo Castelli Gallery展出的壁紙《牛》,那種顏色搭配的搶眼程度就是會吸引你眼球。

Andy Warhol也許是首個表示他為自己能畫得像個機器一樣而高興。他大部分作品也展現強烈的重複性,猶如幻燈片,於是你不會再注意他到底在重複什麼,而是重複所展現的美及重複背後的意念為何。

在重複的過程,事物的特質愈見明顯,愈易捕捉,一如瑪麗蓮夢露的一抺烈豔紅唇。鮮明的顏色加上重複性,就帶來了攝人的震撼力,而且暗藏殘留的餘香餘韻,揮之不去,那影像在你離開畫作以後仍在眼前若隱若現。

或許,「重複」是mass production的精髓,也就是我們的時代精神。由美國崛起開始,資本主義抬頭,我們有哪一天的生活可曾脫離mass production?哪怕一天都沒有,由我們所買所用,乃至所作所做的一切,都投進了這個時代最擅長的mass production之中。這亦解釋了Andy Warhol以平常物為作品主題的意義,因為mass production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無孔不入。

沒有內容,只有形式?或許,Andy Warhol也在這中矛盾之中打滾著,他在作品中既展示了時代精神,擁抱消費主義;同時亦用作品告訴我們,在了無生趣的重複」底下,仍然有變化的空間及新的樂趣,而呈現美之餘,我們亦看見了事物的本質 既是不可抗拒的美,也是當代的空洞。

一個成功的人,尤其是從事創作的人是因為他們總是走在時代的尖端,而且總是看到大眾不能看到的。Andy Warhol顛覆了傳統對藝術的看法 脫俗、清高、華麗、優雅、別具一格。一直以來,愈看不懂的,我們愈喚作「藝術」;而愈是清貧的,就愈跟藝術家的形象吻合。

Andy Warhol卻說:making money is art, working is art and good business is the best art。他捨棄了藝術的高級,模糊了通俗與高尚的界線,努力把藝術商業化,圖要把錢跟藝術掛鉤。

於是,藝術在他手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平庸的我和你都可看懂的,這是對mass production的致敬,因為平庸就是平等的起步。你用的LV跟我用的,沒兩樣;你用的iphone跟我用的,也沒兩樣。一致,是否就是一種和諧美?

是次展覽除了展示他在印刷、攝影和繪畫等多元媒體的完美結合,也有一角是銀色造型、仿照他60年代的工作室The Factory而成,內裡播放著他拍攝的電影。他的電影大部分以冗長見稱,而且都是較寫實的史詩式記錄片,例如Sleep就是拍一個詩人長達6小時的睡眠狀態,Empire就是拍攝帝國大廈在8小時內的變化等。對靜物的拍攝也就是平面作品在時間上的延伸,他追求的是藝術的純粹、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在時間流逝中所產生的微小變化。

“If you want to know all about Andy Warhol, just look at the surface of my paintings and films and me, and there I am. There’s nothing behind it.” 坦白如此。 

俗,也罷。平庸,也罷。商業,也罷。
能走到顛峰的人和事,總是備受爭議,從未休止。
潮流來又去。惟有屹立不倒的成了經典。

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

Nota de Lectura_黃金睡前30分鐘學習法

在一個等待友人的晚上,
終於走進了開業幾個月的香港誠品。
不過在走上去之前,
你得繞過好幾層,經過好多裝潢招搖的店舖。

甫到步,暢銷書就在門口不遠處向你招手。
比較少看功能性的書,
恰巧遇上這本《黃金睡前30分鐘學習法》。

不知是否老天也知道我生活得有點不濟事,
也認同我得改變一下這種頹唐的生活方式。
我站著就看了大半小時,看了半本,最後還是買下來。

除了一些有關培養習慣的老生常談外,
本書亦深入淺出地介紹一些有關睡眠的知識,
以及睡眠與記憶的關係,
有助提升工作效率。

我常有錯誤的觀念,又或做人過份貪心,
因此總覺得睡眠很浪費時間,
睡眠的過程好像沒有output
而且我總會在一天完結時,才驚覺自己一天做到的事實在太少,
因此急不及待想要在睡前再做多一點事情,
那大概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徒勞掙扎。

情況就如一個上班族帶著一疊又一疊的工作想要在家裡做,
結果,那一疊又一疊的就如穿梭無間的旅者,
又如無腳鳥,沒有停下來,也沒有改變過,
它們的旅途成了一個個人離開辦公室前的一刹的心靈救贖。
留下,抑或,帶走?

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留下,帶走?
十居其九,為減內疚,還是帶走。

如果要改變,是行動上的調節。
如果要徹底的改變,那是觀念上的轉變。
感激此書,作為我的警醒。
------------------------------------------------------------------------------------------
*時間的長度無法增加,卻能透過適當運用,增加時間的「密度」。

*睡眠可分為快速動眼睡眠(淺睡期)及非快速動眼睡眠。
快速動眼睡眠為時約20分鐘,眼球有運動,身體放鬆,由於意識強,大部分夢境都於此時發生。
而非快速動眼睡眠則為時約70分鐘,有身體活動如翻身,腦波安定,所以意識弱,沒有作夢,正是保存記憶的好時機。
睡眠週期為90分鐘,睡眠循環大約重覆4(6小時)5(7.5小時)

*睡眠研究顯示,睡眠時間不夠4小時或多於9小時的人死亡率最高,睡眠時間為7小時的最長壽。

*作夢是記憶的再現,重播白天接收的訊息,目的是整理資訊與強化記憶。

*為什麼很累卻睡不著?

人的生理時鐘,約25小時為一循環(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約12小時為半晝夜節律。驅動與控制人體的生理時鐘是為褪黑激素 (Melatonin 腦內荷爾蒙),由深植腦內的松果體 (Pineal) 在白天製造。

如果一整天都窩在房間裡,無法製造充足的褪黑激素,那麼生理時鐘無法順利運作,只會處於淺睡狀態。這解釋了為何睡完還是那麼累。不過,只要早上曬太陽,生理時鐘就會重新設定。

*獨處時間是衡量個人潛力的一把尺,也決定了一個上班族的價值。(這個我非常認同!)

2013年1月1日星期二

20130101_瞻前顧後

忙碌年。依然極端生活。
有時投入工作,過於厭惡消遣,
未能成為花花世界的愛好者。
有時又有逃離的衝動,離開一種僵化、冰冷。

雖然熱愛工作,
但偶爾勞力傷神得懷疑自己一直自豪的堅韌和意志。
至少我不知年少無憂的散漫,
總會讓自己忙著,弄東弄西。

有時在生活碰上了好事壞事,想要分享一下訴說一下,
來不及,就已碰上第二樁事了。
勞碌令人呈現最平庸和鄙俗的生活面貌。
連事物最為易逝的表相都無法捕捉,
何以參透事物的本質?

習慣了這種日復日循環不息。
然後,學會了。
能過得好的時候就盡情的好。
不能的時候,就學會了告訴自己一切都很快過,
我們總會挺過來。

在市井中,有時嘗試吃力的建築著回憶的居所,
憑藉一個個感官的空間,
向上想像,向下扎根,向內探問,向外招搖。

它們有時化為一個問候的訊息,一張聚會的照片,
一句面書的發洩,一齣好戲的偶遇,一張遙遠的明信片,
一個感動的細節,一埸違反理智的浪蕩旅途,一片書寫的園地……

一幀幀風景,一張張笑臉,在風裡轉,
好讓我儲存並藏下最好的記憶,
重拾起步的力量,修補破損的赤子心,
掏空潛藏的量度,鍛鍊澄明的心眼。

2012,走訪了一些從未踏足的土地,
令人陶醉的曼谷,古老的大城,風情萬種的越南,還有百去不厭的台灣。
看了17部電影,都很喜歡,
尤愛下半年度的《女朋友.男朋友》、《閃亮人生》、《Monsieur Lazhar》、《文字慾》。
完整看畢的書只有11本,進度極慢,要加把勁。

2012又要過去了,連末日,我們都渡過了,還有什麼過不了?
活著多好。高興就好。
只要家人、好友、好風景、好電影、好書、好音樂在,就不枉此生。

可以為夢想而忙碌,不可因忙碌而忘記夢想。
新年進步。共勉之。